《边缘行者》剧情详细解析/任贤齐多面身份反转

“他们要拿钱的惯用手法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一直刁难到你心知肚明为止。”

杜叶锡恩是香港的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她要办一所学校来供穷人的子女上学,因为没有希望获得地皮和资金来建造学校,于是她想找一处出租屋来作为学校的教室。

当她来到九龙城寻觅时,一个业主愿意把她相中的一排空置房屋租给她。

杜叶锡恩很高兴,但业主补充说,要先交一笔一万港元的“锁匙钱”。

为了避免误会,业主解释这笔锁匙钱不是他收下的,是要给工务局来检查房屋是否符合出租标准的那些检查员的,否则这些检查员会绞尽脑汁找出问题让房屋租不出去。

杜叶锡恩明白这是索贿,她是一个英国人,工务局的人不敢为难她,于是对业主说,她可以跑一趟工务局免掉这笔费用。

业主婉拒了她的好意,告诉她这是规矩,坏了规矩的人会进黑名单的,以后就甭想再租房出去了。

杜叶锡恩没办法支付这一万元昂贵的费用,于是找到了一位立法局的朋友借钱,这位朋友知道有“锁匙钱”这回事,便爽快地把钱借给了她。

拿到钱后杜叶锡恩感到惊讶,“这位有权有势的人物对于一种显然属于不法勾当的事情居然那样无所谓,也从未以立法局议员的身份反对过。”

搞定了工务局后,三合会的人也来找麻烦,要收保护费,否则门窗就会遭到破坏。当杜叶锡恩知道不单止她一个人有这些遭遇,而是各行各业都普遍深受其害时,终于释然了。

遇上这些糟糕的事情时,杜叶锡恩女士正处于九七回归前,港英殖民时代。以上也仅仅是一些温和的乱象,但却将政府部门贪腐、高层官员不作为、黑社会横行的问题暴露无遗。

 

《边缘行者》任贤齐是六面人?诛心反杀幕后黑手,他能做回好人吗 

九七回归前,英国人总说在他们的治理下,香港有多好多繁荣多稳定,但众所周知,香港是一个盛产社会罪案片的电影基地,如果你看过古惑仔、黑社会、无间道等等就会发现,故事的背景通常设定为九七回归以前,并不是贪那时足够好,而是贪那时足够乱。

若要窥探港英殖民时期香港的黑暗,不必大费周章,通常在电影中就可以窥见一斑。譬如今年4月15日上映的电影《边缘行者》,故事的背景就取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回归前夕的香港,任贤齐所饰演的卧底阿骆以卧底警察、黑帮小弟、龙头老大、政坛新星、污点证人、普通市民六重身份游走于黑白两道的边缘地带,这样的情节固然满足了观众的烧脑食欲,但往深处想,他的身份有多复杂传奇,当下的香港就有多昏暗混沌。

 

《边缘行者》剧情详细解析/任贤齐多面身份反转 

港英殖民统治下,香港成为华人世界黑社会组织最多,活动亦是最频繁的地方。而香港的黑社会组织并不是无故繁衍的,最早要追溯至英军侵占香港初期。内地商人因不满英军侵略,故而拒绝与香港贸易,致使香港经济萧条,无力支撑英军军费支出。为解决浩大的军费,英军打起了歪主意,唆使沿海的盗贼劫掠商船,继而分赃谋利。

《夷务始末》就写道,“英国甚穷,日间专掠船只银货,以充军需。”此后得益于港英政府的纵容助长,这些盗贼拧成一团,便滋生出了大大小小的黑社会堂号。

后来经过历史逐渐演变,这些黑社会组织有了一个耳熟能详的统称,就是电影台词中常听到的“三合会”。其中尤以“新义安”、“14K”、“和胜和”三个黑社会组织最为庞大和活跃。

进入60年代,香港的秩序基本由暴力来维持,这就促使香港成为罪恶的天堂。在不胜枚举的不法经营中,三合会所经营的毒品、赌档、色情等暴利行业最为泛滥,百姓苦不堪言,香港没有一块土地是干净的,甚至连教育系统里的学校也不能免遭毒手。

而这一切,没有一个巨大的保护伞是行不通的。只是保护伞下,撑伞的人名义上是香港的顶层权力者,实则却更像一个给黑社会主子打伞的佣工。就像杜叶锡恩所说的:“三合会控制着大多数政府部门,如果不是所有部门的话,至少是所有政策的实施。”

在政府部门全线不作为的环境下,尤以执法部门为最严重的重灾区,警察队伍几乎被腐败全面鲸吞。那么一个警察到底能贪到什么程度?据资料记载,有一个叫韩德的警司,从警19年,竟非法攫取财产高达500万港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咋舌的数字。然而他在入狱时面对记者却谈笑风生地说:

“我只是运气不好,碰到点子上了。贪污在香港警察队伍中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晚上睡觉、白天起床刷牙一样,非常自然的一件事。”

尽管有的警员不愿狼狈为奸,但也难以在大染缸中出淤泥而不染。有一部港剧《黄金有罪》就深刻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好人难当的现实。剧中主人公的弟弟钱永杰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员,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可是因此却遭到警局同事的孤立、排斥甚至恫吓。为了在警局保命,他唯有接受上司平白无故塞给他的钱,但他一分都不敢用,将这些钱全部锁在了警局的抽屉,但贪腐丑闻曝光时,他还是陷入了受贿风波被廉政公署调查。当然,这种无奈获罪的警员的存在也是凤毛麟角、微乎其微。

 

造成警察队伍一查就“无人生还”的局面,并不是因为缺乏监督机构。警察署内部当时也有一个反贪污部门,但奈何根枯叶烂,反贪官员头上的价码比普通官员的价码更高,反贪官员自然不愿舍弃这笔优渥贿款,所以反贪部也跟着监守自盗、形同虚设。

有个别正直的公务员透露,每逢一名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被举报,这名官员就会被所在的部门提拔。很显然是坏人驱逐好人的一个世界。

得益于黑警队伍的暗中保护,三合会的黄赌毒生意混得风生水起,每年上交给执法队伍的贿金就高达10亿港元,他们将香港的毒品大门敞开,导致约50顿大麻每年从金三角如入无人之境运入香港。但即使如此,警方也能交出一份漂亮的缉毒成绩单,因为三合会不时就向警方提供一些瘾君子和牺牲小规模的贩毒组织,以刷亮警方的缉毒业绩。

除了警察系统外,其他职能部门也是蛇鼠一窝。有一个欧籍官员初到香港时,看到过这样的一幕。一个木材场发生大火,消防员迅速赶到了现场,但并不是第一时间打开水龙头灭火,而是在跟木材场的老板讨价还价,因为现场的水龙头“没水”了,需要木材场的老板“磅水”,这在广东话的意思是“给钱”的意思。如果木材场的老板拒绝“磅水”,那么消防员就会站着无动于衷,陪同他看一场盛大的篝火。更令人发指的是,当消防长官发现这个木材场旁边有其他工厂时,还会打电话给工厂业主,告诉他付些钱,不然火势蔓延,他的工厂就得不到保全。

整个政府组织里面,有些部门虽不如以上的部门来钱多来钱快,但也少不了小蝇小贪。在医院体系里,病人住院如果不掏钱给护理人员,就会连最基本的便盆和开水都得不到;如果做手术不给钱,就得排队轮候,轮多久没人知道,只有家属打点好方方面面,病人才会被架上手术台。不禁唏嘘,医院本来是救人性命的地方,却成了穷人等死的棺材。

一个古老而现实的道理成为了时代最强音——天下乌鸦一片黑,大家都在贪,笑贫不笑娼。

这种状况直到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才进入漫长的纠正过程。

来到九十年代,执法系统的贪腐风气得到了很大的刹止,但本土的黑恶势力三合会却依旧猖獗。据报道,有巡警深夜截查可疑人员时,被一名三合会成员公然叫嚣:“12点以后,我说了算!”这句嚣张的话在之后被写成台词频频搬上影视荧幕,可见三合会的气焰嚣张。

1991年18日《文汇报》发文指出,“新义安”已经成为全港最大的黑帮组织,有约3万名会员。这篇报道出街仅仅一个月,警方的一位黑社会专家就向《南华早报》披露一个更加吓人的数字,说“新义安”会员实际已经增至47311人,主要势力遍布全港五个区,赌档、包娼、恐吓勒索以及国际贩毒经营的有声有色。

 

由于三合会的成员众多,活动频繁,对于各种犯罪行为,警方人手短缺,力不暇供,往往疲于奔命。而且他们的魔爪更多的是伸向弱势群众,比如向辛劳出海的渔民强行兜售高达500元的廉价“塑胶财神”;向大厦的住客索要每户300元的平安费,拒付的住客遭到纵火报复……

其中闹得最为满城风雨的,要数1992年影界抗议大游行。起因黑帮组织对香港电影界骚扰日甚,针对剧组的外景拍摄频频收取“陀地费”,也就是保护费。导演陈欣健说陀地费的款额由五百至一万几千元都有,而且价格还会一直往上涨,但付钱之后实则未获得“平安”,反而是再遭诛求无厌的勒索。更有不少演员被强迫接拍色情片、暴力片,若不答应则遭到焚烧私家车、拿枪指头、财物被劫等等报复。

黑恶势力搅得影视界鸡犬不宁,招致成龙、周润发、梁家辉、张曼玉、周星驰……一大帮影视界大佬奋起游行,以向警方施压。然而值得怀疑的是,警方不可能对一连串的犯罪活动充耳不闻,很有可能有害群之马在纵容包庇。又或者警方在治安日益严峻的环境下,力困筋乏,根本无暇顾及。因为有数据显示,进入九十年代(1990年),香港持枪打劫案飙升至364宗,恶性重大凶杀案急剧增加至137宗,警察在街头与黑帮拼火枪战是家常便饭的事,更讽刺的是彼时警队一哥的住宅也遭到匪徒偷窃。

社会治安出现盗贼公行、无所顾忌的状况,一面归咎于港英政府的刻意培植,一面又与政治风向的蝴蝶效应脱不了干系。随着九七回归大限将至,“一国两制”下,中央绝不容忍黑恶势力在香港肆意滋长、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势必掀起一股扫黑除恶的风暴。因此三合会也懂得紧跟潮流,开始“改头换面”做正行,洗脱黑道名声,但毕竟是一帮三教九流的地痞,转型过渡的过程中使用暴力手段自然有增无减。

不过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在九七大限到来前,不少黑帮组织也有新的选择,那就是逃往海外向外发展,而在最后倒计时的通牒内,能捞尽捞的紧迫感使得黑帮内卷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企图能捞尽捞的不止黑帮,还有英国政府。

自从中英联合声明发表之后,香港在1997年回归已成定局。剩下的时间,英国政府什么事都应付着干,唯有一件事是一万个心思去盘算,那就是捞钱。捞多少?捞一个“酒足饭饱的数字”?那未免太低估了英国人的血盆大口,至少得是捞一个“宇宙天文数字”才对得起殖民者的强盗勋章。

要对香港掠夺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财富,就算英国政府暗中大搞走私贩毒都不容易达到,更理想的办法似乎只有一条路子,那就是在金融股市上设局。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在1997年回归时,香港恒生指数涨到了接近17000点,而在80年代初才不到700点,中间还发生了大股灾。

恰恰在大股灾之时,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主席李福兆被廉政公署带走,负面新闻导致股市继续大幅下挫,香港散户血亏出局。而指挥对李兆福一案进行调查的,正是港督卫奕信。但李福兆非法收受利益一案只涉案88万元,港督居然对这种涉案金额微不足道的案子亲力亲为?

这还不算,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身家200亿港元的李福兆,居然为了贪这88万元而搞到自己锒铛入狱四年?

不禁让人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如果不是为了扳倒李福兆团队,抢夺联合交易所的控制权,港督为何要亲自督战一桩88万元的案子。如果不是为了打击华资财团在联合交易所背靠李福兆的地位,又为何要处心积虑扳倒李福兆?如果不是为了给英资财团制造入局股市的大好时机,港督为何让一定会造成股市雪上加霜的新闻立时东窗事发?

 

这是李福兆入狱前怎么都想不明白的事情,直至出狱后他才后知后觉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显然这一切都是英国殖民政府为了在金融市场捞钱而提前扫清障碍,最终神不知鬼不觉且冠冕堂皇地偷走香港人的巨额财富。

当然,除了英国政府一肚子坏水之外,也不要忽视那些中高阶的英籍警察,他们没有一个不想在回到家乡之前把口袋装得满满当当,与本土黑帮组织眉来眼去,暗中勾结仍然是来钱最快的方式。这固然会导致毒品市场骤然泛滥,但他们都要收拾包袱回家了,可不管香港人的死活。

这些英籍官员的职位通常压华人官员一截,黑帮组织又极其严密,想要将二者之间见不得光的事捅出来不容易。不过香港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揪出一个只手遮天的犯罪集团,往往不能缺少一个八面玲珑的精明卧底。

由于现实当中警方极少甚至不能披露卧底信息,所以我们对真实的卧底知之甚少。但影视来源于现实,现实又更甚于影视。印象中,每一个卧底的结局,几乎都以悲壮结束。

远的不说,就拿上边说过的《边缘行者》作为闲话对象。

 

《边缘行者》剧情详细解析/任贤齐多面身份反转 

任贤齐饰演的主人公阿骆具有六重身份,出场顺序分别是卧底警察、黑帮小弟、龙头老大、政坛新星、污点证人、普通市民。

从这个低开高走,又回落低谷的身份转换顺序来看,就可以猜测卧底阿骆最终一定会落得一个唏嘘悲壮的结局。

首先一开场阿骆必须是拥有两个身份——“卧底警察和黑帮小弟”,这是初始配套设定,应该没有悬念。随后晋升至龙头老大,这是警方一贯的策略,帮助卧底上位接近犯罪集团的一把手,以便得到信任套取更多情报,这一环相信观众也能猜得到。

 

《边缘行者》剧情详细解析/任贤齐多面身份反转 

但当阿骆的身份变成“政坛新星”的时候,就不得不引发一些联想了。首先排除阿骆已经配合上司成功收网将罪犯一锅端的可能,因为要是这样,阿骆应该立马回到警局报道并且升职加薪,而不是一只脚跨入政坛。

阿骆由黑变白,或许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上边提到过的,在九七大限前,许多黑帮老大顺应时代潮流转做正行洗白名声,阿骆也不例外,只是他白得太过耀眼了,居然能进政界当官,倒不免令人猜测背后有一股力量推他上神坛。同时从卧底角度揣度,这也表明他的任务还没完成。

到了污点证人这一个身份,情节就有点不好猜测、捉摸不透了。至少得明确一个事实是,阿骆之所以成为污点证人,那么一定是被坐实了不法行为,那么他此时还是卧底警察吗?如果还是卧底警察的话,按说会豁免一定的不法行为。难道阿骆犯下了超出豁免范围的罪行,而需要转做污点证人去弥补过错?这一个环节太烧脑,难以脑补。

 

《边缘行者》任贤齐是六面人?诛心反杀幕后黑手,他能做回好人吗 

最后阿骆成为了一个“普通市民”,有可能是转做污点证人戴罪立功,最终不被起诉。但他是否真的因为犯下大错而被革除了警察身份还说不定,因为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已经没人知道他是警察了——他的卧底档案被变节受贿的上司删除掉了。

这个情况,电影《无间道》也出现过,一个内鬼上司接手殉职警司的工作后,将其电脑中的卧底档案删掉,那么这个卧底就真成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坏人了。若真如此,阿骆便是因为警察身份无法核实恢复,导致他逃过起诉之后不得不做一个普通市民。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在官方披露的电影剧情中,没有提到阿骆的任务有没有牵涉到金融界,但考虑到九七大限前,香港的治安、金融、政治都进入一个风谲云诡的动荡时局,股市作为无数人垂涎一夜暴富的一隅之地,必然脱不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斗胆猜想金融腐败会是一个隐藏剧情。

这类具有时间跨度背景的电影,往往是了解香港殖民历史的一个窗口。部分香港人总觉得英国佬给他们带来了繁荣和民主,却不知更多的是混乱和黑暗。